常見熱處理和表面熱處理的方法
隨著現代我們對鋼鐵等建材的使用已經成為了現在主要的材料,平時常會使用熱處理,常見熱處理和表面熱處理的方法有很多,所以為了方便大家的了解和選擇,接下來就其方法的介紹。
名詞 代號 說明應用
退火 5111 將鋼件加熱到臨界溫度以上,一般是710~715℃,個別合金鋼800~900℃。30~50℃,保溫一段時間,然后緩慢冷卻(一般在爐中冷卻)。用來消除鑄、鍛、焊零件的內力,降低硬度,便于切削加工,細化金屬晶粒,改善組織,增加韌性。
正火 5121 將鋼件加熱到臨界溫度以上,保溫一段時間,然后在空氣中冷卻,冷卻速度比退火速度快。用來處理低碳和中碳結構鋼及滲碳零件,使其組織細化,增加強度與韌性,減少內應力,改善切削性能。
淬火 5131 將鋼件加熱到臨界溫度以上,保溫一段時間,然后在水、鹽水或油中(個別材料在空氣中)急速冷卻,使其得到高硬度。用來提高鋼的硬度和強度上限。但淬火會引起內應力使鋼變脆,所以淬火后須回火。
回火 5141 回火是將淬火的鋼件加熱到臨界點以下的溫度,保溫一段時間,然后在空氣中或油中冷卻下來。用來消除淬火后的脆性和內應力,提高鋼的塑性和沖韌性。
調質 5151 淬火后在450~650℃進行高溫回火,稱為調質。用來使鋼獲得高的韌性和足夠的強度。重要的齒輪、軸及絲桿等零件是調質表面熱處理的。
表面淬火 5212或5213 用高頻電流或火焰將零件表面迅速加熱至臨界溫度以上,急速冷卻。使零件表面獲得高硬度,而心部保持一定的韌性,使零件既耐磨又能承受沖擊。表面淬火常用來處理齒輪等。
滲碳淬火 5311 在滲碳劑中將鋼件加熱到900~950℃,停留一定時間,將碳滲入鋼表面,深度約為0.5~2mm,再淬火后回火。增加鋼件的耐磨性能、表面強度、抗拉強度及疲勞上限。適用于低碳、中碳結構鋼的中小型零件。
滲氮 5340 氮化是在500~600℃通入氨的爐子內加熱,向鋼的表面滲入氮原子的過程。氮化層為0.025~0.8mm,氮化時間需40~50h。增加鋼件的耐磨性能、表面硬度、疲勞上限和抗蝕能力。適用于合金鋼、碳鋼、鑄鐵件,如機床主軸、絲桿以及在潮濕堿水和燃燒氣體介質的環境中工作的零件。
碳氮共滲 5320 在820~860℃爐內通入碳和氮,保溫1~2h,使鋼件的表面同時滲入碳、氮原子,可得到0.2~0.5mm的氰化層。增加表面硬度、疲勞強度、耐磨性和耐蝕性。用于要求硬度高、耐磨的中、小型及薄片零件和刀具等。
固溶處理,時效 5181 低溫回火后,精加工之前,加熱到100~160℃,保持10~40h。對鑄件也可用天然時效(放在露天中一年以上)。使工件消除內應力和穩定形狀,用于量具、絲桿、床身導軌、床身等。
發黑 發黑 將金屬零件放在很濃的堿和氧化劑溶液中加熱火氧化,使金屬表面形成一層氧化鐵所組成的保護性薄膜。美觀、防腐蝕。用于一般連接的標準件和其它電子類零件。注:表面淬火分為高頻淬火(代號為5212)和火焰淬火(代號為5213)。
平時我們在進行表面熱處理的時候,也會根據使用的剛才的種類等去選擇不同的熱處理,這樣后期處理好的剛才在進行使用時可延長使用壽命。